没有玻璃的花房

叶兆言/著

2024-05-29

书籍简介

《没有玻璃的花房》是叶兆言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,讲述文革时期戏校大院里的故事,是一代人的成长史。以一个小男孩“木木”为线索,对戏校大院里的孩子们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的命运展开。花房”在这里是一个在不同背景下的固定空间,它曾是孩子们游戏的地点,文革时期又成为人们批评和接受改造的场所。

首章试读

我童年的记忆一度淹没在人造绿色海洋之中。那时候,所有的人都好像刚从战场上下来,一个个穿着土法印染的绿军装,左臂上带着鲜艳的红袖标,红袖标上印着黄字。红袖标和黄字点缀着扎眼乖戾的绿军装,在成片的绿色背景下,到处挂着大喇叭,空气中荡漾着语录歌,流动着含糊不清的口号。引吭高歌和振臂狂呼是一种最常见的流行时尚,印象中的那个漫长雨季刚步入初夏,天气不太热,是一种很压抑的沉闷,灰蒙蒙的,湿漉漉的,九岁的木木整天穿着草绿色的军装,戴着一圈皱巴巴的红袖标,在绵绵细雨中疯狂奔跑。 这身很酷的打扮与疯狂的岁月十分合拍,我喜欢那套刚刚赶制出来的军装,即使晚上睡觉也不愿意脱下来。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,仿佛到处都是枪林弹雨。不分男女老幼,大家中了邪似的都一身绿。一时间,布店里和这种绿颜色接近的布被哄抢一空。空旷的草地上生了火,一个废弃的大汽油桶被临时锯开,架在半空中当作一口大锅,一批接一批的白布放进桶里去染色。戏校大院成了生产军装的后勤基地,张小燕家囤压的几匹白布终于找到了最好的销路,人们蜂拥而去。张小燕的父亲张继庆在火葬场工作,她的二大伯在城南开了家专做回民殡葬生意的寿衣店。用于裹尸的白布被成批地染成草绿色,然后挂在空地上晾干。缝纫机精疲力竭地高速运转,所有会做衣服的裁缝,能做一些针线活的女人,无一例外都在加班赶做军装。染料刺鼻的气味弥漫在潮湿的空气中,土法印染不仅有颜色的美中不足,而且从一开始就毫不含糊地褪色,在穿上新军装的第三天,我的母亲林苏菲突然吃惊地发现,自己儿子木木撒出来的尿都是绿的,她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大跳,连哭带喊地大声招呼我父亲。 我的父亲李道始当时在看报,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研究一篇社论,林苏菲的尖叫吓得他赶紧扔掉手中的报纸。李道始向我飞奔而来,十分麻利地扒掉我的裤子,然后幸灾乐祸地看着木木,不怀好意地窃笑,最后忍不住笑出声来。雨水和汗水成了催化剂,严重的褪色染绿了内衣,甚至渗透了汗衫短裤,把人也给染绿了。我成了一个绿色的小精灵,浑身上下到处都是成片的绿色斑纹,结果为了让儿子恢复正常,母亲替木木洗澡的时候,差点把我的皮肤给活生生地揭去...

首 页目录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