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人一向是重视素质教育的,也一向主张不务正业。中国文人的第一任务就是当官,所谓“学而优则仕”这便是学习的终极目标,但是,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之为“文人”好像与“仕”又没有太大关系,要为“仕”那学的是“四书五经”之类的儒学经典。但是你再是精通这些玩意儿,也不会有人把你当文人看,顶多一个书呆子,人们看的是对于“仕”来说是无用的东西。“茶”便是其中典型的玩物之一。 喝茶、懂茶对于当官来说是不起作用的,但自从有茶以来,上至达官贵人,下至黎民百姓皆从自己的喜好,自己的角度来感受茶,品评茶,逐渐演绎出一轮又一轮圈内人士的共同价值观。这些被大家看得起的,但又是无用的东西,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叫做“素质” 一个文化人可能滴酒不沾,照样文思泉涌,但少有不喝茶的。细细算来,作为以解渴为目的的饮品,茶自从成了佳篇佳作的催生物,所承载的内涵早已远远超过它的外延,品茶、懂茶是中国文人必须具备的素质,茶成就了文化人,文化人又反过来丰富了茶的精神与气质。这在世界文化史中也是一个非常现象。可见,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源远流长。中国文化之风雅承载于品茶之中,所以,中国人总是把“文人”和“雅士”链接在一起,总是说“文人雅士” 当然“风雅”是要吃饱饭之后的事,文化是要经济来“搭台”的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已相当发达,而真正的大盛却推至经济繁盛的唐宋。文化是需要积累的,而这个积累的量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,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。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-2697年,到三国魏代已经出现饼茶的制法和饮用,自魏晋而来清谈之风盛行,每每交谈,席间茶水自是少不了的,晋司徒长史王濛尤其爱茶,不仅自己喝,而且见人拉人喝,当时士大夫中还未完全习惯饮茶,其中有些自是苦不堪言,故有人把去他家饮茶称为“今日有水厄”其实就算从未喝过茶,也不至以“水厄”相称,原因还在于唐之前的饮茶以牛饮为主。但凡喝茶的人一定还记得卢仝的七碗茶:“一碗喉吻润,二碗破孤闷。三碗搜枯肠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五碗...